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神经内科 >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> 偏头痛
编号:13741284
中医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2年12月25日 《中外医疗》 201236
     [摘要]目的 探讨中医分型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。 方法 将治疗组63例采用中医分型辩证治疗与对照组63例采用中成药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。结果 两组结果分别为治疗组总有效率90.48%,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.25%,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,经统计学处理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论 中医分型辩证治疗偏头痛,方案具体,针对性强,并且不良反应发生较轻,临床疗效显著,是一种安全、有效的方案。

    [关键词] 中医;偏头痛;疗效;观察

    [中图分类号] R277.7 [文献标识码] A [文章编号] 1674-0742(2012)12(c)-0144-02

    关于头痛,在《内经》中已有记载。中医学中将这种以反复发作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偏头痛又称为“头风”[1]。中医治疗偏头痛一般从肝风、痰浊、血淤等方面辩证论治[2]。不同证候要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,一般是寒证用热药,热证用寒药[3]。辨证论治口服汤药是临床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。虽然口服汤药比较麻烦,但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辨别寒热虚实,开具针对性较强的中药处方,诊疗个体化,这也是中医药的长处。对本病的早期诊断、治疗有其积极意义。为了探讨中医分型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现以该院2010年9月—2012年1月收治的126例病例为例,进行分析,现报道如下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一般资料

    选取该院治疗的偏头痛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,其中治疗组63例,男28例,女35例,年龄为29~68岁,平均47岁,病程为0.5~5年;对照组63例,男29例,女34例,年龄为28~70岁,平均47.5岁,病程为0.5~6年。

    1.2 治疗方法

    1.2.1 中医分型辩证治疗 ①肝肾亏虚型。主证:神疲乏力,耳鸣失眠,头痛势缓,多兼眩晕,腰膝酸软,舌红少苔,脉沉细无力。治法:益精活络,滋补肝肾。方用:大补元煎加减:枸杞子10 g、人参叶15 g、巴戟天10 g、龟版15 g、僵蚕10 g、蜈蚣2条,川芎15 g、熟地15 g、当归10 g、鳖甲9 g、细辛4.5 g、杜仲10 g、山茱萸10 g、白芷15 g。②风寒外束型。主证:枕后疼痛或巅顶、偏侧,牵及后背或颈项强痛适,或兼恶风畏寒,或头痛多由外感引发,舌淡红苔薄白,脉浮紧。治法:通络止痛,疏风散寒。方用:川芎茶调散加减:防风10 g、细辛6 g、甘草5 g、清茶少许,蜈蚣2条、白芷10 g、蔓荆子12 g、藁本10 g、羌活12 g、荆芥10 g、川芎15 g、白芍15 g。③风痰阻络型。主证:胸脘满闷,面色晦黯,头痛昏蒙,时发时止,缠绵不已,舌淡胖,苔白腻,脉弦滑。治法:通络止痛,熄风化痰。白术有降血糖、抗血凝、镇静等作用, 方用: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:白术12 g、茯苓30 g、南星6 g、僵蚕9 g、细辛3 g、蔓荆子15 g、吴萸3 g、川芎15 g、陈皮6 g、天麻12 g、半夏10 g、炙甘草6 g、蜈蚣3条。④肝阳上亢型,主证:心烦失眠,情志不舒,多为精神紧张、情志不逐而发作,头痛且胀,或有刺痛、跳痛感,眩晕。妇女经期发作或加剧,舌质红或紫黯有瘀点,苔薄黄,脉弦有力。治法:平肝潜阳。通络止痛。方用:平肝通络方:炙僵蚕10 g、全蝎45 g、夏枯草15 g、天麻10 g、赤白芍15 g、川芎15 g、双钩藤10 g、白蒺藜15 g、柴胡6 g、螟蚣3条、蔓荆子15 g、焦山枝6、珍珠母30 g(先煎)、合欢花15 g。⑤气血两虚型。主证:神疲乏力,面色无华,头痛且晕.缠绵不休,心悸气短,舌质淡,苔薄白,脉弦细而弱。治法:升阳通络,补养气血。方用:阳和汤加减:白芥子6 g、鹿角片6 g(先煎)、川芎15 g、蔓荆子15 g、鸡血藤30 g、熟地15 g、黄芪12 g、党参12 g、细辛1.5 g、赤白芍15 g、肉桂1.5 g(后下)、炒蜂房12 g。⑥瘀血阻络型。主证:头痛经久不愈,多为夜间发作或劳累后发作,发作时痛如锥刺,部位固定。舌质紫黯.脉弦涩或细涩。治法:通络利窍,活血祛瘀。方用:通窍活血汤加减:桃仁10 g、红花6 g、川牛膝10 g、全蝎6 g、蔓荆子15 g、白芷10 g、地龙10 g、川芎18 g、赤芍15 g、僵蚕9 g。以上水煎服,l剂/d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.2.2 中成药(对照组) 选择正天丸口服,饭后服用,1袋 (6 g)/次,2~3次/d, 温开水送服,15 d为1疗程。

    1.3 疗效标准

    ①临床症状自我感觉完全消失,停药6个月未再出现治疗前症状者为控制。②临床症状发作程度自我感觉减轻80%以上,自我感觉良好者为显效。③临床症状发作程度自我感觉减轻50%为有效。④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为无效。以控制、显效、有效例数之和计算总有效率[4]。

    1.4 统计方法

    两组数据结果比较,选择χ2检验,采取SPSS11.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。

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治疗组:控制38例,显效9例,有效10例,无效6例,总有效率90.48%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对照组:控制25例,显效10例,有效8例,无效20例,总有效率68.25%。

    两组数据比较,从治疗结果上可以看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,两组数据的显效率、无效率和总有效率经χ2检验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“血管神经性头痛”通常称为偏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,发病人数众多,且多为女性,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[5]。偏头痛以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为主要特征,大约2/3的患者为一侧头痛,也可为双侧头痛[6],有时疼痛可放射至上颈部及肩部,头痛持续4~72 h,甚至更久[7]。偏头痛发作时可伴有内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,如出现恶心、呕吐、面色苍白、出汗、畏光等症状[8]。中医概括:肝脏本虚,兼有风痰瘀三邪气凝滞经络,经络失和所致[9]。属于中医学中的内伤头痛,所以病关在肝脏失衡.如属于瘀血阻络者,治疗宜用活血祛瘀。如属于肝阳亢盛者,治疗宜用平肝潜阳,通络止痛,通络利窍;如属于气血两虚,阴阳亏损的。治疗当用补养气血.升阳通络;或肝肾亏损,治疗当用滋补肝肾,益精活络。如属于风痰阻络者,治疗当用熄风化痰,通络止痛;具体方法是:①大补元煎,该方出自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》,为补阵第1方。在六味地黄汤三补的基础上,增枸杞子、当归、杜仲益精养血,加人参大补元气。②川芎茶调散,君药川芎辛温香窜,为血中气药,上行头目,臣药荆芥辛散上行,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,并清利头目。佐药防风、羌活、细辛、羌活、白芷疏风止痛,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,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,细辛祛风止痛,诸药,协助君、臣药增强疏风止痛。③半夏白术天麻汤,半夏有镇咳、祛痰、镇静、镇痛、抗心律失常、降脂、抗炎等作用,方中天麻有镇痛、镇静、增加血流量、减少血管阻力、改善供血等作用;陈皮具有抗炎作用,并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防止微血管的出血的作用。④平肝通络方肝阴血不足就会阴虚阳亢,肝气横逆,木克土,使脾功能失常,脾为中气枢纽,脾被伤则胆升胃降之机受影响,气滞则血瘀。所以要柔养肝用白芍,川芎引药,上行活血用天麻。⑤阳和汤,方中重用熟地,滋补阴血,填精益髓;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,补肾助阳,益精养血,两者合用,温阳养血,以治其本,共为君药。综观全方,补血与温阳并用,化痰与通络相伍,益精气,扶阳气,化寒凝,通经络,温阳补血与治本,化痰通络以治标。用于阴疽,犹如离照当空,阴霾自散,故以“阳和"名之。⑥通窍活血汤,方中赤芍、川芎行血活血,桃仁、红花活血通络,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,从而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总之,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。可伴有神经、精神功能障碍,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,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。诱发偏头痛的原因很多,血府逐瘀汤具有治疗脑血管的不稳定性,改善脑血管弹性和脑血流供应情况,促进临床症状好转,为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提供依据。

    [参考文献]

    [1] 董超,耿朝辉,高飒.血府逐淤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[J].时珍国医国药,2009(12):273.

    [2] 容兆宇.通窍活血汤对偏头痛患者血中神经肽含量的影响[J].中医药临床杂志,2006(3):59.

    [3] 张敏,吴宣富.中医治疗偏头痛进展[J].山东中医杂志,2008(1):157.

    [4] 曾国洋.中医治疗偏头痛122例疗效观察[J].四川中医,2007(4):98.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[5] 李海涛,谢立栋,胡志强.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偏头痛药对应用研究[J].山西中医,2011(10):216.

    [6] 谢立栋,李海涛,胡志强.中医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分析[J].湖北中医杂志,2011(10):116.

    [7] 赵明哲.中医治疗偏头痛之临床观察[J].光明中医,2008(5):76.

    [8] 孟捷.中医治疗偏头痛72例疗效观察[J].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09(1):115.

    [9] 汤湘江,黄培新,雒晓东.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[J].甘肃中医;2005(7):172

    (收稿日期:2012-08-06), http://www.100md.com(张春生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神经内科 >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> 偏头痛